游子吟论坛游子盛宴附庸风雅 → 灵隐之拈花一笑


  共有615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灵隐之拈花一笑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纳兰小令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二甲 帖子:363 积分:1177 威望:0 精华:13 注册:2003/10/11 9:46:20
灵隐之拈花一笑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9 18:42:25

一 天门 不过隔了一道南天门,繁华都尽。 游人如织。然而山其实真的是幽,透着佛家的安详。心气尘埃落定。翠峰如簇,满山遍野的绿,氤氲着,缭绕着,才体会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湿”字用得多么恰到好处。天空事实上澄明如洗,却总觉得有雾。也许是佛殿那边飘过来的香火罢。 是多少年的积淀,才造就这纷嚣人世之中的一方净土。在山径穿行,揣想着佛们含笑而慈悲的心。他们是如何孤寂千年,泰然安然。又如何只拈花一笑,便看尽大千世界,滚滚红尘。 二 缘起缘承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慧理的印度僧人来到这里,见景色奇幽,叹道:“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便于此地建寺,取名“灵隐”。我仰慕这个原由,开端里已经有着冥冥中注定的因缘,并且兆示出了这样一脉相承的端倪。一切的起承转合,皆圆润如意,不留人力痕迹。 风风雨雨,岁月变迁,毁损十余次,它仿佛浑不动声色。五代时吴越国王崇信佛教,广修寺宇,使得灵隐规模宏大,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七殿堂,僧众三千,成为江南名刹。荣宠于它,也不过是一层轻纱。不由得想到《世说新语》里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而两千年,也未见灵隐喜愠之色! 当年开山祖师慧理法师亲手种下的娑罗树,直至与山脉衔接,融会,再也分不出彼此。有诗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恐怕也辨识不清,树与人,孰短孰长?当初的人,皆作风流云散,而不发一言的树,仍能年年新枝,从苍褐的古桠上,绽出如绢的花,落英缤纷。 三 欢喜佛 入门处供欢喜佛,客来欢喜,笑靥相迎。人们似乎从不曾把弥勒佛当作神仙来仰视。佛似乎只应如观音菩萨,足踏鳌背,手执净瓶,意态潇洒,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亭亭如水仙,如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者是如来,不怒而威,金光闪闪,凝重而庄严,气势凛然,让人觉得有敬无爱,他以五指山镇压了孙悟空,令我从此不曾对他好感。 弥勒佛只如熟稔的家人。慈眉善目,笑口常开,一派喜庆人间的祥和与知足。他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袒腹踞坐,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苦难和诽谤引不起一丝波澜,任是多么可仇嫉可愤恨的,一笑也就拨云见月。有贪玩耍的孩子,爬到他的身边,笑嘻嘻地坐在他的膝上拍照。他笑得更和蔼了,就像一个邻家的爷爷。对人世这样的宽宥与慈爱,才是佛家的本性罢。也不必作出替万生赎罪的苦相,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心宽体胖,一天到晚笑呵呵的让人看了心里温暖,也多么好呢。 野史上有一个故事。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因抗清而与他失散,他被一名清兵收养为奴。灵隐寺方丈谛晖,是他父亲的老友,得知他处境险恶,朝不保夕,要出手相救。杭州旧风俗,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妇人们都要到灵隐、天竺烧香,清兵的家眷领着奴仆也来了,谛晖看到孩子,立即上前,对着他扑嗵跪倒,口中连称“罪过”。那位夫人见长老如此举动,大惊失色,急忙问个究竟。谛晖郑重其事答:“这位小佛爷,是地藏王菩萨托生人间,考察人间善恶。”夫人闻言,惶恐不安,恳求长老帮助赎罪。谛晖乃用清水供在地藏王菩萨前,又嘱其留下这个孩子在寺,方可消灾免祸。夫人满口应承,又布施大量钱财,才惴惴离去。这个孩子从此奉谛晖为师,习文化,学丹青,终于成为一代名画家。他便是清六家之一的恽寿平,山水画、花鸟画皆精。 野史自有正史中绝无仅有之风味,令人莞尔,心生快意。按正律来讲,这位方丈犯了“出家人不打诳语”一条。然而佛沾了人味,竟是这等暖人心肠! 四 墨华 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回廊和西厢房、联灯阁和大悲阁,飞来峰、咫尺西天、合涧桥、春棕亭、壑雪亭、冷泉亭、翠微亭……从九里松入山门,苍松翠柏,林荫夹道,整个寺庙隐在郁郁葱葱的树海之中。一片幽气如水,令人不觉浸没其中,浑忘却尘世上花色如颊、湖波如缎。 天王殿重檐下有“灵鹫飞来”和“云林禅寺”二匾。“云林禅寺”还有一段传说。那一年康熙来到灵隐,酒到酣处,泼墨赐题寺名。醉眼惺松,把灵(靈)的雨字头写得占了大半张纸,剩下大部分无论如何也挤不下,正当他筹措无方之际,一个礼部侍郎悄悄将手心中“云(雲)林”两字以示,康熙赶紧写下了“云林禅寺”四字,并自我圆场道:“此处云林漠漠,端然一祥瑞所在!” 古人惯会用天衣无缝的别解来过渡窘境。我真愿意接受这样优美的解释。这庄重谨严的佛院,因这小小的伎俩而多了人间的乐趣。 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进入灵隐,至理公塔。理公塔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处。佛家有三界,有轮回,然而在塔前小伫,似乎生死之间全无隔阂,当初还是当初,将来亦是将来。只觉人间亦如佛界之贞静,一切皆无不好。 往右过春淙亭。春淙二字,可听得三月暖水声。 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壑雷”亭因诗得名。亭上有一副对:“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读罢令人酣酣一笑。这位苏子瞻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他一生坎坷,却意态从容,不减半分挥遒颜色,素喜与佛家结交,颇具禅慧。想来他于灵隐,是一见如故,纹理走向都一致。在此处品茶消磨,与僧家谈话,得浮生半日闲,也抵挡得了大半年的尘俗气。 “灵气独钟一水萦回登彼岸;隐修证道众山环拱护真如”,竟无半分人气。 五 有峰飞来 东坡有诗: 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飞来峰的奇岩怪石,似矫龙,如奔象,像卧虎,仿佛惊猿,栩栩如生,活活灵动。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胜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道:“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古人已将字句说尽:“高不馀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 当年慧理看到此峰怪石嶙峋,风景绝异,惊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只他这一诧异,我便深信不疑。又有人说是济公和尚所为,种种缘故皆好。这飞来峰必是横空飞来,落地扎根,或者又突有一日凭空消失,那便是飞去了。 六 一线天 一线天。这个名字有一些幽幽的况味。极深,极狭,两壁的巨石涔涔的有山露沁出,滋养了乌碧色的青苔,只看得到一线极简洁的天色。关于一线天有无数的传说,一听可知是世人所编,因为传说里皆有浓郁的人间烟火,情爱与生死,原不是佛家所关心的事。 说放牛的儿子爱上了财主的女儿,两人私奔到山中,被财主追上,两人化作了岩石。而财主怒气冲冲,用斧子劈,在岩石上劈出了一道缝,但他们终于没有分开。一年后,送子观音满心以为这对有情人应当已经终成眷属,抱着孩子来,却发现因为自己的疏漏,他们已成了岩石,再也无法恢复人身了。观音既痛心且羞惭,拧身过去,也化作了一座石像。我爱这故事里佛的人性,和人的佛性,和大恨里的大爱。君当如磐石,妾当如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又说是一个为母求草药而攀岩的孝子,在山中听到一个女子的求救,她被毒蛇所咬,性命交关。可是两人隔着深不可测的悬崖,要怎么样才能救到她?他救人心切,荡着一条藤,就在藤快要断了的时候,高空中飞过一只鸟,吐出一块石头,石头落下时变得很大很大,刚刚好架在两座山中间。那陡壁和深沟就成了一线天。故事的结局是非常完满的,符合人们的理想,和好心有好报的传统道德。我却愿意他最后没有娶她。他救人,原为的是人,而不分男人女人。不过,一个女子感谢到了极处,也无非是以身相许而已。 一线天的左右,巨石经年雨滋露润,光滑无比,上面雕了无数小佛像。往来的游人又纷纷用手抚摸,据说可以沾得吉祥,得到更多保佑。这委实有些唐突,你怎知佛愿与人肌肤相亲?人却自作主张,并沾沾自喜,伸手过去时,就像对朋友亲昵地叮嘱说:我拜托你的事,可别忘了呀。 然而,有一些时候,竟然真的可以,无欲无求。只是站在这里。 七 三生石 入天竺,道旁有清可见底的小溪。行不多远,路边一小石桥,过桥,由小路上山。不消一盏茶时分,便得见三生石。 宝黛的因缘,就是从三生石上开始的。 一株得了人形的绛珠草哀求警幻仙子:“那神瑛侍者日夜浇灌的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红楼里缠绵悱恻的纠结,不过是前世今生的偿还。黛玉泪尽而死,真应了前言。 苏东坡所写《僧圆泽传》,亦是三生石的故事。圆泽本不想走这条路,无奈李源执意前行,他便长叹道:“行止固不由人。”到了南浦,看到一个妇人在汲水,圆泽落泪道:“吾当为之子,今既见,无可逃者!”圆泽死去,而妇人当即产下一名婴儿。婴儿见了李源,笑了一笑,这笑正是他们所约定的。十三年后,李源见到一个牧童,扣牛角而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惊呼,而牧童自顾道,尘缘未了,不能相近。说罢唱着歌离去。“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眼前的这块石头,就是他们隔世而相会的地方。 读着三生石的故事,真令人心下迷离恍惚,一时不知今夕何年!“缘订三生”的,原不止爱情。 我愿意相信轮回。在岁月的轮流替转里,有什么被错过,又有什么在回返。据说,父母是前世欠债的人,这辈子才不求回报地为我们耗尽心血;而夫妻,是前世的冤家,互相追讨,有“怨憎会”,有“爱别离”,一是索债,一是修得不够。“这是前世造的什么孽呀!”是世俗的真实;“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铮铮豪情,义薄云天;“下辈子我做牛做马报答你……”又是怎么样卑微而深切的感恩。人们都在执著地相信。苦难就因为有了根据,有了补偿的指望,而变得容易捱耐。 《圆觉经》里的一段:“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颇有“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悠然闲散,逸趣横生。而看云时,竟也觉得云沾了禅味,妙不可言。 站在三生石前,本应许一个愿。可一时竟痴了,此恨不关风与月。 八 拈花一笑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看它,写它,只几分形骸之外物,即使深入骨骼血脉,亦如人身,无非皮囊。神情且难以捉摸,遑论魂理。顿觉与灵隐咫尺天涯,相望难亲;然而若是卸了这一层,仅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便已欣欣然。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样微微一笑,便知他是悟了。此外更毋须多言。上天入地,世间百态,意象何止万万千千,却在一破颜之间,心知肚明,豁然开朗。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