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论坛灯谜乐园谜艺无涯 → 郑百川先生<谜病例话>1-15


  共有109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郑百川先生<谜病例话>1-15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4:18

10.支离杂凑 “支离杂凑”是制谜的常见病,这毛病主要表现于将谜底支解、分节迎合题意,或谜 面曲意别解,断扣谜底,或制面纳底运法不一。这类谜,面底对扣之后,义离气断,读不 成文,强作凑合,不具韵味。 灯谜的扣合,前人极为讲究“浑成”,所谓浑成,即面底扣合紧切自然,不矫揉造作 ,虽经别解,也只在字义间求变,绝无割裂文意,截贴措置之弊者。为求浑成,徐枕亚先 生制谜极忌“割裂”,李文宾先生更主张制法单纯,以为“凡制作一则灯谜,内中总有一 种猜法,这是必然的道理。”讲究一谜一法,在往昔无疑是抵制“支离杂凑”的有效措施 。但远自清末,张起南先生已有“今人作谜之心思曲折,过古人远甚”的慨叹。随着灯谜 的发展,制谜者的辈出,谜材同用的竞逐愈演愈剧,制者争奇斗巧,变换手法,还有那日 渐精明的猜众,从心机与思路上参予较量,于是一谜多法渐为制谜者所乐用,亦渐为猜谜 者所愿受。一谜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回生烂底和消纳劣底的作用,也给予猜众以有别 于手法单纯的新刺激,“支离杂凑”的毛病也因之日渐滋长,于是谜界有识之士,针对此 一弊端多所评击,“忌割裂”、“忌支离”、“忌破碎”、“忌杂凑”等的提出,就是针 对此一现象而发出的。惜乎前人论谜抽象又不具体,如徐枕亚先生于此忌提出之后,只说 了句,“能免此者,便是佳谜。”终《谈虎偶录》之篇再未涉及,或许他老先生工夫精到 ,以为此种浅显的毛病,无庸详述,因此留下个笼统概念,让后人自去体会。 现代谜家柯国臻先生,归结此类毛病,称之为“断气”,并指出“断气”是“断扣” 所致,所谓“形断气断”者即是。其论述中还特别分辨了介乎形断气断的边缘的“形断气 连”一类,肯定了这类谜在扣合手法上的特色与存在的价值,这是极具胆识的论断。 一谜多法既有回生烂底和消纳劣底的功用,为什么会出现“形断气连”与“形断气断 ”两类优劣绝异的谜作呢?这可能是世间凡百立法,有一利即有一弊的缘故吧!再好的法 ,运用失当也会产生毛病的。“形断气连”的谜作,大概是作者审底作谜。因底材条件的 制约,单用一法难以制服底材,故采用多法设面纳底,注意理顺面底的关系,制成的谜好 猜,猜出的谜可赏,明显的例子如:“码头重地,非请勿进”,猜科技名词“可控硅”“ 硅”是一种化学元素,实在无意可会,而整个谜底又介乎有意无意之间,于是只好先用拆 字法解决“硅”字,用会意法扣合全底。虽然一谜多法,读来也浑成自然,这就是它赖以 存在的优势。反之,如因见一诗文词句,觉其中似可与某底相扣,又惜其不能尽如人意, 不愿弃置,于是借谜格来动手术,或于解释上扯断入扣,或拉别底来凑合应题,拉扯撮合 ,于是就容易出现“形断气断”,而犯了我们所说的“支离凑合”的毛病。上海杨一峰先 生提到的“现在有人主张会意加拆字,弄得不伦不类,好比夹生饭,吃起来总不是味。” 指的似乎就是“支离凑合”中的运法不一,形断气断之类谜作。 例1 伯牙(猜聊目三) 一员官 细侯 鸦头 评释:“伯牙”胜俞,是春秋时“高山流水”故事中的主角,在这里是个虚幌,用作 谜面,前人有“骗典”之称,“伯”有多义,除了他是父亲的哥哥外,还是古代领导一方 的长官,《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就是这样的“伯”,后也用作一般州府 长官的尊称,所谓“方伯”者即是。“伯”还是古代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 。制谜时用的是爵位的“伯”,因此以“一员官,细侯”来照应它,“细侯”在书中是个 女子的名字,入谜却作“细于侯”一等来解,别解变意,可说是颇为自然的,但说细于侯 一等的伯是“一员官”就不确了,因为五等封爵的“伯”是爵位享俸禄,可世袭,但不得 方官,而尊称地方官的“伯”却不能称他“细侯”,他那官不是爵,有任期,不传子 。“官爵”虽然并称,但却是不可互作代称的两个概念,这谜底用“一员官、细侯”来释 面已有肢解扣合的问题,又徒然冒出个“鸦”头来拢那面上的“牙”,骨突不类,把只有 两字的谜面从腰斩断,而换来的代价却是绝无义理可言的谜底,“支离凑合”的害谜,于 此可见一斑。 例2 且待三更望清晖(猜影片三) 等 子夜 十五的月亮 评释:估摸这个谜,制作的过程,可能与上例相反,是先凑好了谜底,读出一点意思 ,于是造面来扣它,造面之时又先将谜底分成“等子夜,十五的,月亮”三段,谜底重新 组合好了,所谓“底意读出,思过半矣。”于是分段顶扣,“且待三更”——“等子夜” ,“望”——“十五的”、“清辉——月亮”,可谓驾轻就熟,挥毫立就的。这谜运用顿 读组底的手法,这手法也确实造成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谜,何况他还在面上买个关节,让观 望的“望”变成朔望的“望”,别解在面也符“回互其辞”的法则,两般结合,本该很出 谜味的。但当你释完全谜,不会不发现,谜面经“望”字的别解,已失其理络,而谜底虽 经重作组合,“子夜十五的月亮”毕竟不等于“十五子夜的月亮”,读来十分别扭,作者 只满足于分段扣合而忽略了“浑成自然”的重要性,致有此失。 例3 周室封侯(猜七言唐诗句) 蝴蝶梦中家万里 评释:上面我们谈到五等封爵,所谓封爵,就是皇帝把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周朝是 分封诸侯最多的一个朝代,谜面以此立意,但这里碰到的又是一个别解在面的谜。为了它 那谜底的“蝴蝶梦”使人想起写《齐物论》的庄周,“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 自喻适志,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他老道因此成了名,特别是我们谜界,一提起庄周,就马上把他看作一只蝴蝶,好像他 从此彻底“无为”了,就只做他的梦。所以那面上的“周”不是朝代,而是用来扣谜底“ 蝴蝶梦中”的,这算是运典;“室”就是家,因古义室家是互称通用的,这属训义;“封 侯”扣“万里”,似应从“男儿万里觅封侯”来推究,可称为会意。总之底面相扣,已是 意到义尽了。可是那阿周是道家,道家是主张无为的,他只做到漆园吏的小官,后来也不 干了,觅封侯的事他是不屑为的,何况他的老婆(室),所以这谜要从谜面别解会意扣合 是不可能的,要找到它的谜底,就只能支离其面,将底凑之了。如此割面纳底,在作者堪 称匪夷所思,对猜者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例4 共同脱贫致富后(猜五言唐诗句) 结发为君妇 评释:“结发为君妇”换句话说是“嫁给你做妻子”,“结发”就是把头发束起来, 指年轻的时候,因汉代苏武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结发就成了结婚的代 词,又作为妻子的别称,“君”是对人的尊称,犹您。现在用来做谜底,看到毛“发”的 发,人人想到“发财”,听见“君”马上想到皇帝,经过一番变义别解,意思就大不一样 了,那是“联合起来发他的财,再嫁给皇帝做老婆。”那真是“福无双至今日至”的天大 喜事,若勿以穷措大作富贵梦来指责这新的底意,这个别解倒是勉强可通的。但是,谜面 为了投合这个非非想,剐出“后”宇来别解,像被斫了一刀的虎尾巴,抛甩不得,那虎也 就失去应有的虎气! 例5 春近登临意气佳(猜唐诗目二 辘轳) 丽人行 将进酒 评释:制谜的喜欢用“春”扣“酒”,已到了公式套用的地步。因为谜面有春,很容 易就想到可用“酒”来做底,于是串联谜底来投合那设置好谜意的题面,意不顺,用格调 ,按辘轳格的规定,谜底变作“酒,人行将进丽”,谜面为 拢谜底,也须读成“春,近 登临意气佳”,这样一来,似乎对扣妥贴,大功告成。但经过调整后的谜底,佶屈聱牙, 文理欠通,读之绝无美感,何况谜味?前人以为制谜用格,是不得已的事,意在以人力补 天工,要使“格用谜活”,如用格之后,反使谜底理不通而气不顺,则这格的引入就是致 残的手术。这样引刀毁容,却绝非作者初衷,前人此类谜例也绝非少数,可知“古已有之 ”的借口,实在误人不浅。 例6 立看晨峰转万重(猜黄山峰名) 叠嶂 评释:那年合肥谜会,把闭幕式拉到黄山上开,各路谜友得以一睹名山风采,过玉屏 楼,上天都峰,时而细雨轻扬,时而薄雾缭绕,或因浓云弥漫不见脚下磴道,或为微风推 送骤见天外群峰。归来同游谜友竞相以黄山三十六峰为底作谜,或两句分咏,或随兴而撰 ,余也以独脚虎制出,因其峰名均为二字,会意为难,故用拆合之法消纳,其间虽不无满 意之作,然有因两字字部繁复,未能用七字一句将其做入,故只能以一半会意一半拆合, 勉强凑足三十六峰之数,本例即其中之一。构思立意受游览感受触发,“立”部明用,以 “早山”替代“晨峰”,凑成“嶂”字,已用去面句字数大半,存下三字实难将“叠”字 分解,于是只好用“万重”来会意,腾出一字的篇幅,下一“转”字,企图构成晨雾飘散 ,群峰毕现的景象,用来扣底则将“叠”字调转于“嶂”字之上。谜成之后,曾有谜友赞 此条扣合手法多变,暗用谜格隐而不露,余闻之有苦难言,如此凑合做谜,正是向来之所 不乐为的,构撰之时,总悔自选七字一句的面式,无异作茧自缚,更悔何苦逞强,必要三 十六峰全做!说真的,当时倘若随意而为,易者用,难者弃,何来左右支绌之苦,又倘若 不追求整齐而拘限面式,即以二句五言来拢此底制面,必亦不致如此捉襟见肘。为竞逐, 为凑数而勉强成谜,这“勉强”则恰好是“支离杂凑”的致病基因。 总观上举各例,回味南京白生祥先生说的:“无论是雅是俗,都要一气呵成,不可使 底面支离破碎,即使用增损离合之法,也不要东拼西凑。”这席话,对于制谜者,实是不 为过份的要求。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4:57

11.穿凿牵合 韩江胡郎《怀蝶室谜话》以为制谜“忌凿”,他为此毛病下的定义是:“一义相类, 两意略同,虽觉不合,勉强求成。”而谢会心在《辍耕谈虎录》的“忌牵强”也说:“谜 无论如何曲折,其底面互通之处,必须扣合稳惬,一经揭出,人人皆可满意,若只就一己 偏见,强为附会,纵说得过去,而识者期期以为不可,亦何足贵。” 我们现在提出的“穿凿牵合”的毛病,指的就是这类用巧太过,于文句间穿凿别义, 牵合取扣的谜作。这些谜挂猜时难以循理觅底,对释时唯觉牵强扭捏。“穿凿”与“牵强 ”本属二个症征,但一条谜可能因“穿凿”而入“牵强”,为“牵强”而露“穿凿”,常 为表里,故归并而作“穿凿牵合”,举例时视其偏欹尽量指实类属。 例1 格格磔磔鹧鸪声(猜泊号带名) 霹雳火 秦明 评释:武汉旧《文虎半月刊》上有清代人的《百八骊珠》谜选登,它限定一个格式, 无论底材长短,底义显晦,将一百零八个泊号带名,一概以七字一句的独脚虎来纳制。因 为限定字数,所以有很多勉强而成的谜作,本例即其中之一。这个谜应作如是解:“唐代 钱起《九江行》有句“格磔鹧鸪啼”,面上的“格格磔磔”本就作为鹧鸪的叫声做入的, 但“格格磔磔”又是闪电发出的声响,所以用来扣泊号“霹雳火”;韦庄又有咏鹧鸪的诗 句:“秦人只解歌为曲,越女空能画作衣。”韦庄是在咏物时指事,上句是说秦地人有唱 《鹧鸪词》曲的,下句指越地女将鹧鸪描绣以作衣饰。谜作者抓住上句,既然秦人能唱《 鹧鸪词》,那么“鹧鸪声”就惟秦明之了。但虽是用了韦庄诗意,其下句越女云云,因人 谜无需,所以不提也罢。这个谜以“格格磔磔”移义来扣霹雳火,已有 盍亚:现 嫌,而 以“鹧鸪声”来扣“秦明”全靠暗用僻诗,更属“自己脚指动”,集“穿凿牵合”的毛病 于一身,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例2 月光如练满金尊(猜泊号带名) 小李广 花荣 评释:本谜与上例出处相同,谜面撰写了一个对月畅饮的情景,它也是采取断扣的手 法,但其串解更为穿凿离奇。因为苏东坡《后赤壁赋》有“山高月小”一句,所以面上的 “月”也是“小”的;沈佺期写过“浓李光如练”的诗句,因此谜面的“光如练”就非“ 李”莫属了;谜面的“满”有充实弥漫之义,谜底就以“广”释之;而张 咏菊有诗“黄 花如散金”,故凡“金”都必以“花”扣之,末了,将面上的酒尊的“尊”,移义作为尊 贵的“尊”,用来扣谜底的“荣”,你看他拟谜的心思何其缜密,回肠九曲,运法多么复 杂,化整为零,几乎信手拈来,皆可入扣。但这中间若非作者有固执己见的决心,具牵强 附会的手段,怎能成此若不自作解人,则别个百思莫辨之作?! 例3 袁尚索马(猜地理名词) 本初子午线 评释:谜面出现个三国人名,乍看似乎用典的谜,但它的扣合,介乎有典无典之间, 呈藕断丝连之态。袁尚是东汉末年汝阳人袁术的第二子,袁术表字本初。谜面挂出“袁尚 ”,谜底就以“本初子”来应答他,似乎用典,但下面就不这么白直了,“索马”好象是 说他追寻一匹马,或叫人牵马来,这么猜,你就永远别想猜到谜底。它是说,“索”是“ 线”状的东西,“马”在时辰中属“午”,袁尚那匹有索的马,就是“本初子”的“午线 ”。且住!你是在讲三国还是怎的,马索有叫午线的吗?谁说他是乘着一匹“午”来的? 莫急,这是在制谜,谜不是不作本义猜么?谜不是忌率直么?这就是你们所追求的别解! 唯唯,这确实是别解,还很别扭。如此强作解人,穿凿牵合的别解,宁可少些。 例4 此曲只应天上有(猜五言唐诗句) 弓势月初三 评释:昔人有以“月儿弯弯”射“此曲只应天上有”被誉为别解传神的佳作,其佳处 ,不必评论家鉴赏提示,人人可见,因为月儿本来就在天上,所以说她此曲只应天上有, 水底的月是虚像,陆地上是断乎没有的,谜底的“曲”是歌曲,作弯曲来解,这样显得很 自然,因此说它是别解的佳作。还有谜底的“此……只应……有”,非但不是剩文,且起 着语气转折,委婉陈述的作用,因此又说它是传神的佳作。现在举例的这谜,粗看好似与 之相类,但再看一下,就可发现两者同曲而不同工,首先是谜面,这个“曲”字十分空泛 ,除作歌曲本义解外,不能指实什么东西,天上虽然空得很,但“曲”的东西还是有的, 古人不是说“银河九折”吗,“曲”得很的,还有“虹”,小孩亦晓得那是“曲”的,而 且很美,这些也都是只天上有人间无的。再说就是弦月,古代咏弦月有“映水有钩鱼榷钓 ;御山无箭鸟惊弓”,实在亦是“曲”的,但那“曲”在天上的弦月就是上弦月吗?不! 还有下弦月。所以这迷在面上将曲别解之后,落实到谜底的“月初三”,就偏执得很,要 说弦月就是初三月,那是很牵强的,要是说天上凡“曲”的都是月,更是牵强拉扯了,作 者是以“想当然”来为这个谜底构取谜面的。 例5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猜电影名) 燃烧的路 评释:这同样是以“想当然”牵强成谜的病例。谜面的“着”是附着接触的意思,是 指人在旅途,前不近人家后不靠旅舍。用来扣底,将“着”字别解作“着火”用,转义入 底就是“燃烧”。先在面上别解好不好,或“着”字本身别解得妙不妙,非本题欲述,我 们指谪它的是谜底的那条“路”,当然,谜面虽未写人也无写路,但人与路自在其中。问 题是既然前的村也不“着”,后的店也不“着”,而偏偏中间那路燃烧起来呢?是路边的 树失火?还是有人在路面上撒汽油?凭这个谜面,如何能使人猜出这个谜底来?问理由, 或许就只能说是“莫须有”了。这就是“虽觉不合,勉强求成”的毛病。 例6 醉卧沙场君莫笑(探骊) 春秋人 陈完 评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是唐代一首很有名的反战诗,它描写战争间隙,人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心情,以征人自 我解消的口吻说道:“我就是醉死在这战地上,也请你不要讥笑,反正是死,你见过几个 出征的人能活着回去?!”本谜就是取其第三句为面,探骊格谜是要让人从谜面先寻谜目 带出谜底的,这谜如真的挂出来猜,要寻得那目是很困难的,谜目是“春秋人”,“人” 是诗意中自然就有了的,不成问题,但“春”却须从面上的“醉”想到饮酒(直接想到“ 喝春”的或许会有,但肯定不会多)。再转到“春”上来,而那个“秋”要扣合谜意,是 必须参合整首诗的诗意,用古今字通用才能转到“愁”。单这个谜目的寻出就要人从“醉 ”到“春”作超级联想,再从章旨平空想到“愁”而代以“秋”,真是穿而凿之。谜目勉 强有了,于是来求底,谜底的“陈”,必须在谜面的“沙场”想到“阵地”又再用古今通 同把它们通过来,再者就是“完”,靠面上的“醉卧”那征人可能是玩不“完”的,又必 须从诗的下句“古来征战几人回”去推论出,“人一出征,必完无疑”。把谜底赋以“酒 使愁人醉死沙场”的别意,可说是倾注着作谜者的一段理解之情的。但对照面底,要得出 一个完整合理的解释方法,是如此的难,这样的谜,虽“穿凿牵合”四字也未能尽揭其症 结,其间大概还有如明代柯潜论谜时说的“囿于情,则又有捕风捉影之嫌”的成分在内 吧!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6:18

12.藏头露尾 制谜拟面,将成句诗文中个别字眼,或删或改,以回避谜底,这就叫“藏头露尾”。 灯谜的面底扣合,首忌字眼相犯,所以制谜人为以面纳底,有时将面上与底相同的字 删改,避同扣合亦是情理中事,孙笃山在《惜今轩说谜》中说:“谜面宜增损成语,以求 合拍,亦是一法,但不得与原文事理相背。”可知前人对于删改原文亦不以为非的。为回 避底字,有些作者干脆将面句相犯字眼挖删挂出,徐枕亚《谈虎偶录》称此种制法为“ 脚句法”,举例中有: 例1 萧何韩信(射人名) 张继 评释:向来萧何、韩信、张良,并称汉代三杰,今以萧韩挂面,使人“略加思索,便 可脱口而出。”徐先生以为此种“最为易猜”。 例2 政事冉有(射四书句) 子路共之 评释:《论语·先进》:“政事冉有季路”,季路就是子路,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之 一,他与冉有同在孔子门下学习有关施政事务。这里只挂出“政事冉有”,读经的人一眼 就看出漏去了“季路”,能即找到谜底来猜射它。 以上二例就是明显的为避犯而删缩原句,这种谜之所以最为易猜,就是因为有所藏匿 ,反而露出它所藏的东西来,知道原句的人可从它露出的尾巴揪出它的头来。 徐先生所说的“缩脚句法”与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法门》中的“回避底字法”近 同,所谓回避底字,是“底面相犯不能遂成佳偶,因此而见抛弃,殊属可惜,善安置者, 犹能设法而使之不致割爱。法于题面挂语多句者,应写作某某几句,或某某几节等字样, 如是则侵犯底字,自隐藏不露。学者明此法门,当不至为法所窘矣。”立一谜法,只限于 “题面挂语多句者”,若遇只有一句,该如何回避法?他老先生言而未及,此法之未臻完 善可知。现举此法中之一例,以见大概: 例3 王曰叟 三句(猜七言唐诗句) 知汝此来应有意 评释:《孟子》:“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此三句中,远、 来、有,三字犯底,当然不能成谜,欲回避之。仅写王曰叟三句即得。 观此法规,谜例,真可谓谜人掩耳盗铃之法,明知犯底,强欲成谜,乃竟另定法门, 使犯之而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真是“作法不自毙”了!此法欠善,今人少为。 古今为回避底字而删改谜面的,时有所见,但也不多,更乏称得上佳谜的。 例4 自顾乏长策(猜俗语) 人无远虑 评释:读过《唐诗三百首》的人,大概可知面句是从王维《酬张少府》诗中的“自顾 无长策”改动一字而来,按惯例,露出的这点痕迹正是它藏匿的字眼,于是很可能顺藤摸 瓜而找出谜底来。 例5 终于谈到阿Q(猜成语) 言归正传 评释:“阿Q”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人物,以其阿Q精神为多人知晓。谜面出现 “阿Q”,使人很容易想到他的出处,谈论阿Q的行状,总该以“正传”为依据,所以谜底 循径寻踪,自然而得。 删改谜面使与谜底扣合,以求避犯,则也成谜权宜之法,只是此种形同不打自招的藏 匿,实有欲盖弥彰之弊,自有其明显缺点在。 有些迷,删改去的是成句中赖以成典的重要部分,删改后挂出,谜面原意已非,但作 者尚要人以未删改前的原典求底: 例6 谁家玉匣露清光(猜运动员) 陈镜开 评释:古人咏新月诗有句“谁家玉匣开新镜,露出清光些子儿”,为销纳谜底特删去 上句的“开新镜”而缀入下句部分。但新缀成的谜面,意境独立,已与原来二句无有必然 的关联,叫人以此猜出“陈镜开”,是很不合理的。 例7 殉主登太虚(猜《诗经》句) 鸳鸯在梁 评释:这是《灯谜二谈·七忌》中的谜例,请看李文宝先生如何评论:“如将谜面推 而论之,没有半点可扣谜底,鸳鸯二字,原是用红楼梦中贾母仙逝,婢女鸳鸯身殉其主, 悬梁自尽之故事,在其章目中,标着‘鸳鸯女殉主登太虚’。以红楼典句挂作谜面,但鸳 鸯二字是组成此句的主词,今被删去,便生混乱,已失去原意,便犯了藏头露尾之忌。” 例8 易子(猜《蒙经》句 卷帘格) 教不严 评释:《孟子》:“古者易子而教”是说古人为了使自己的子弟成材,总要交给别人 去教育的。谜底用格后成“严不教”,严是父亲,即父亲不负责教学的意思,用来扣合《 孟子》上的这句话是当然不成问题的,但为了避开谜底的“教”字,所以只能缩脚挂出, 挂出来的“易子”就出了个大问题,古人除了姓“易”的可称“易子”外,不还有个很有 名的“易子而食”的典故吗?你以“易子”挂面,已与“易子而教”的事实脱节,还以原 典求底,这就是“藏头露尾”中的有病者。(此例取自《商旧谜存·一经庐谜存》作者章 宗海) 例9 市声(猜《左传》句) 日中而说 评释:《易经》上说古人们“日中而市”,谜作者据此认定,凡“市声”都是“日中 而说”出来的,露“市”字在面,藏“日中”在底,露尾意在藏头,但却不顾全词割断, “市声”只是“市声”而已,也《阿房宫赋》之“多于市人之言语”之意,未必“日中” 方能扣合。 以上四例,为了避犯扣底,将成句典实或改或删,被改删后的面句已失去成句本意, 更与所执典实脱离,所扣的谜底便因此与新的面意风马牛而不相及。所以后列四例的这一 类,应与一般的避犯删改,尚不脱原意,可能循理得底的藏露谜作分别对待,视为谜病, 李文宾先生就是将这一类“藏头露尾”制法,列为七忌之一,下定断语:“此种最无可取 。”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4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7:15

13.扣义不确 灯谜扣合,在很大程度上借助字义的替贴,无论会意别解,无论以面扣底还是以底释 面,均须意义确切。如果面底对释时字词的意义出现偏差,人们不能因面寻底,或引人误 人歧途,这谜的可猜性就成问题;当它揭晓之后,因解释不通,难以自圆其说,这谜又没 有可赏性。不可赏、不可猜的谜作,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说“扣还不确”也是谜病 较为严重的,而且也是常见的一种。 前人制谜,讲究底面“铢两悉称”,以为惟有如此“方不负猜者苦心”。我们多次提 到,中国灯谜的创作是有赖于汉字一字多义、多音、多部等特点而进行的创作,所以要求 谜作者必须精熟你所要制作的底材与题面所使用的全部字和词的意义,在这些字和词的意 义许可范围内去施展会意、别解等手段,你的谜作才可能是成功的谜作。 州胡郑辉先生 认为:灯谜是一门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介乎词源学、语义学、 训诂学间的一门边缘科学。”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字义在灯谜扣合中的重要性,这是“灯谜 三性”——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中任何一性都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请问,一条谜如 果字义扣合不确,谈得上“知识性”吗?扣义错误的谜,那只能误人了弟,引人反感,赏 谜的“趣味性”失去它的附丽,因之也就失去了群众,因此可以说“扣义不确”的灯谜是 失败的灯谜。 前人论谜,讲究浑成,指谪支离,指谪空泛,指谪隐晦,还特别指谪死抱训诂,板板 相扣,但绝少提到“扣义不确”的问题。是不是古的谜人书读得多,精通字学,不以字词 的意义为难题。而现在的谜作,“扣义不确”却是随处可见,虽名家也难尽免,这是否又 是因现代学科复杂,人们读书(对于字学)不如古人专精所导致的呢?“隐语之用,被于 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达晓惑”(《文心雕龙》语)。古人制谜大多是自以为在“ 做学问”,和现在大多数的人的纯娱乐观念有所不同,倒是很明显的事。不过“扣义不切 ”给谜作带来的坏影响,是不因时代而异的,这个毛病是要引起重视的,上海苏纳戈先生 提倡的“形扣从宽,义扣从严”的制谜口号,尽管“形扣从宽”的限度因人而别,尚须探 讨,而这个“义扣从严”应该是个无讨论余地的法则。 例1 卖炭得钱何所营(猜《千字文》) 乃服衣裳 评释:《千字文》“乃服衣裳”这一句,是写上古的人,由裸体到被树叶兽皮,进而 织布穿农,“乃”是转折词,“于是”的意思,“服”是名词,指衣物,这里作动词使用 ,是“穿着”的意思,整句翻成现在的说法是“于是就穿上了衫裤”。谜面出自《实炭翁 》。其下句是“身上衣裳口中食”,上句问,下句答,所以谜底的“乃”字有回答的语气 ,“乃服衣裳”如按原义来答复谜面的设问,就少了“口中食”这一方面,于是“服”字 必须离开原义作“食”来用,以使答案完满,这谜本来在呼应上很得体,但问题就出现在 “服”的字义上,“服”除专指衣物外(还有其它与本谜谜解无关的字义)确实也用于“ 食”,但那是专指“服药”时才用的,食药当然是人们百食之一,但把人们的“口中食” 统统说成食药,在词义上难免以偏概全之弊,在扣合上也犯了属性倒置的毛病,之所以得 上这病,无疑是对“服”的字义了解不透所致。笔者曾以“ 贪泉而觉爽”射“口服心服 ”,虽可勉强释作那“贪泉”是吴隐之戒贪致廉的一剂药饮,所以服了心里舒服,但过后 总觉牵强,也就不敢随便乱“服”了。以“食”扣“服”在谜作中是很常见的,虽有人指 出其非,但大家还是像吃公费医疗一样,照“服”无误,例子可举出一大堆,如: 饥餐(猜衣着名) 大空服 吃不了兜着走(猜小商品) 服装袋 民以食为天(猜商业用语) 服务至上 绝食以示抗议(猜法律名词) 不服上诉 如果制谜者重视字义,肯翻词典,愿动脑筋,不人云亦云,就一定不会乱“服”这药 ,闹出毛病来的。 例2 不识一丁(猜五言唐句) 焉知二十载 评释:《新唐书·张霸传》:“今天下无事,而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据说“丁”是从“个”形近传误而来的,后来因这个出处,称不识字者为“不识一丁”, 制谜的是抓住“丁”字的别义,在面上布疑兵来扣合谜底的,“不识”扣“焉知”,“不 识不知”是常用井举的,转面入底无懈可击,但说“丁”就是“二十载”,就不确切了。 “丁”离开成语“个”的本义,古代用来称成年人,是男女通用的。丁男、丁女是常见词 ,至于人到了多少岁就算成丁呢?这是因时而异的,隋朝开宝三年,令人以二十一成了。 到了唐代天宝三年,改成二十三以上成丁。到后来男女成年人在人口统计上作了分别,男 称丁,女称口,女子于二十岁,行及笄之礼而成人。清末民初,对“丁”的限制就更为无 据了, 壮丁,不是连十五六岁的也抓走了吗?所?说,谜以“丁”扣实“二十载”是引 义不确。 例3 八十万禁军谁掌管(猜成语 卷帘格) 首当其冲 评释:这也是个策问体谜,谜底经谜格调整,以“冲其当首”来答面,回答是响亮坚 决的。但谜面那问,实在问得有些问题,没有提供具体年期背景,要认真的回答,就只能 学说机锋话——“当时的掌管者掌管的”。然而观他的面底对释,又好似出自《水浒传》 ,“教头”这职业也确实是宋代所专有,谜底的“冲”会因此而想到当过“八十万禁军教 头”的林冲,这么一来,那问题本可不成问题了,可是熟悉历史的人却会发觉,这谜扣合 在意义上有问题,问题就出在“教头”头上。“教头”是宋代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分 教头和都教头。单称教头者地位很低,都教头也略等于中下级军官而已。看一下历史记载 :神宗元丰三十年,开封府集教大保长八百三十五人,每十人置一教头,凡设禁军教头二 百七十名,都教头三十名。可知教头是只管教十左右人的武艺的教师,还不是领兵的,就 算是领兵的,不外是个小班长而已!熟读小说的人更会发觉,林冲所当的只是“八十万禁 军(的)教头”中的一名,怎能说他是整个八十万禁军的掌管人呢?作谜虽不是写历史, 不必太认真,但相信作者拟谜之时,如了解一下“教头”的词义,就不会出这么个大差错 了。 例4 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猜邮政名词) 双挂号 评释:近些时,制谜者好似特别喜欢哭泣的题材,不哭则已,一哭起来必要啕号。上 面就是“号”迷之一例。谜面不难理解,是说有这么两个人,因某事凄怆,相对默默垂泪 。谜底的“双”,算是指实题意,而“号”也是针对“泪”而发的。大家知道,泪水大多 是哭出来的,所谓泪千行,是极言哭泣者之悲切,而这泪是挂在脸上往下垂流的,谜底说 “挂号”就很不妥,一者,脸上挂的应该是泪,不会是“号”,“号”是哭声,声是挂不 起来的。其二,“号”只是哭泣时或者发出的声响,面上既然说是“相对无言”,应属 声的吸泣,怎么会“号”起来呢?再说,“号”字之义是“大声哭”,曹植《王仲宣?》 :“翩翩孤嗣,号恸崩推”那“号”声之大,会像孟姜女的哭夫,直把长城轰毁的。有说 相声的论哭,说低声有泪的叫“泣”,无声有泪的叫“泫”,有声有泪的叫“哭”,有声 无泪的叫“号”……。相声打浑实亦是有字学依据的。制谜以哭泣挂面,谜底以“号”应 题,是概念的倒置,何况面上已说“无言”,更不该以“号”应之。说制谜的特别喜欢“ 哭泣”的谜材,是因为这类谜太多。? 诸如: 读罢泪沾襟(猜交通工具) 观光号 饮泣吞声(猜军事名词) 暗号 执手相看泪眼(猜剧场用词) 对号 思之太息空垂泪(猜标点) 感叹号 临表涕泣(猜出版名词) 书号 歧路共沾巾(猜商业名词) 分号 这些都是将无声的或低声的哭泣的谜题,一概用啕嚎大哭来做底,对“号”的字义认 识敷浅,所以入谜时“扣义”难免不确。 例5 海峡两岸共婵娟(猜作家连作品) 琼瑶·在水一方 评释:随着陆台交流的进展,以海峡为题的谜也随之而多。这个谜的谜面,是描述两 岸对月互思的情景,“婵娟”指月,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能是谜面立意所据,既然是“共婵娟”,谜底的“在水一方”不必说作月亮偏照,可视 为任何一方都有月光。但用“琼瑶”来指实“婵娟”,词义上就有偏差,同是苏轼《水调 歌头》写到月亮时,就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说法,他是从月的皎洁晶莹,想到 传说中月宫的玉石造成的宫阙,在词里“琼楼玉宇”是用来代称“婵娟”的,然而“琼瑶 ”却只是美玉的雅称,诗文借代也限于用来比喻雪的洁自透澈,如张打油的“六出纷纷降 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琼瑶”有时亦可比喻人家诗文之美,如刘禹锡的“书信来天 外,琼瑶满匣中。”“琼瑶”却是不用来代称或比喻月的,所以也就文义不合,无法与“ 婵娟”对扣了。 例6 货币自述(猜文体) 文言文 评释:曾有以黄庭坚“管城子无肉食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猜鲁迅杂文目)“文 人无文”,谜底是从“号称文人的肚子原来无文化”的原意,变意作“弄文墨的人天生就 没钱”来串解题意的。谜面的“管城子”是笔的代称,因毛笔用竹作管,这一句是说“文 人无缘封侯”(飞而食肉,乃封侯之相)难望富贵;下句的“孔方兄”则是钱的代号,因 钱的中间有一方孔。谜底用的是同字异义的手法,第一文,就作弄笔墨的文人,用本义; 第二个文,看成“钱”,因为旧时铜钱一面铸文字,故称一枚钱为一文。娴锥钥郏翱?方兄”既与弄笔墨的人绝交,那么“文人”就“无文”了!“钱”与“文”互扣,成了制 谜惯例且已落套,像“文物”射”钱这东西”,是很多人都做得出来的,然而这个扣法每 况愈下,“文”不单用来扣“钱”,而且被用来与一切和钱财有关的东西对扣,近义的扣 之以“金”、“银”;远义的扣以“财产”,“资金”。本例则以“货币”来扣“文”, 扣义是远之又远了,古今货币形制名称,何只千百,“货币”何以单单是“一面铸文字” 中有方孔的“一文不值”的“文”呢?作者对“文”有多少了解,制成谜不是很昭然吗? 这类“文”虎,例子实在太多,举不胜举,所以不举也罢。有人对此属谜开玩笑,说“文 人之无文而又爱文,于此可见”。语虽揶揄,但对“扣义不确”之病,不无针砭作用。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5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8:27

14.扣意未尽 制作灯谜,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以面底意思的替贴来完成谜意。如果以面扣底出现剩 字,或者以底释面尚有余义,其间未能对释切合的,统称“扣意未尽”。 “扣意未尽”大概包括前人所说的“题面抛荒”与“底义衍累”,《灯谜二谈》中的 “剩文欠义”指的就是题面抛荒,“谜底未能衬出谜面含意,过于简单,解释不通”的毛 病。他所举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射《左传》“皆火房也”等,大多偏于双名单扣的 病例,难以窥见此一毛病的全般。徐枕亚《谈虎偶录》中十忌之一“忌意义未尽”,更未 具体举例,读者只能望文生意,神而明之。张起南先生自言作谜“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 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子底者,……或有闲宇夹杂其间,未能丝丝入扣,则不如芟繁就简之 为得。”他老人家是“主张典雅一派的”,追求之严,有近苛刻,但这点精神对我辈制谜 ,力戒轻率空泛,务使面底配称,义尽意完,是很好的借鉴。 前人制谜,追求“面贵成语”,以为“不啻古人代为效劳,供我此时之用者。”而能 像张起南“巧事剪裁”“不可随意凑成”这样谨严的毕竟不多,一代作家徐枕亚氏尚且以 为:“谜面用成句,底虽稍泛,亦可看过”这大概是“扣意未尽”谜作中偏多成句为面者 的成因。但也不能说古今作者皆如此偏袒成句作面的谜,指谪“扣意未尽”的还是代不乏 人,就是说过“虽稍泛,亦可看过。”的徐先生,也不是一味从宽的,他写道:“余亦尝 以‘冉’字射左传二句‘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惜多‘为甚’二字;又以改射四书二句 ,用缀锦格(按:即谜底文句分见)‘一以贯之,再斯可矣。’终觉不甚自然,故制谜当 使古人就我,不当使我就古人。”看了这段记述,可见制谜“贴切”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 的。南京白生祥先生主张的:“灯谜的扣合,必须严谨贴切,不可有多余的字句,用成句 人谜也要尽量减少虚字,切忌模棱两可,要讲究丝丝入扣。”是代表多数灯谜作者的创作 态度与欣赏观点的。 “扣意未尽”的毛病除囿于使用成句,为古人所制约外,更多的还是制作者态度不谨 严,满足于泛扣,“某人某事,略举其概,隐姓或名,挂一漏百。”(胡郎“十思——脱 ”)使面底意思脱节,犯这种毛病的谜,为数不少,举例说明,只能略述其概。 例1 废除干部终身制(猜成语) 不可一世 评释:谜面是有关干部的任期问题,“老的不行要让位,不要占着茅房不拉屎。”是 某一时期的名言,古人也说“官应老病休”,再精明的人,到老来难免“不行”,这时就 该让他退下来,我们猜谜的叫做“欲罢不能”。谜底针对谜面,只应了一句“不可一世” ,不可一世怎样?没有说,从字面上看,谜底对谜面的“干部……制”这个谜里的主角竟 未涉及,说半截子话,明显的犯了“扣意未尽”的毛病。 例2 借问酒家何处有(猜《出师表》句) 不知所云 评释:谜底的“不知所云”,常用成语也有,本来就不必挂它的出处《出师表》为目 ,使人有艰深之感,但这是题外的话,不予多说。谜面“借问酒家何处有”是有名的成句 ,它当然是以问为形式出现的,但这问是以“酒家”为前提的,而更为主的还是“酒”, 故“酒”在这句诗里是个眼节。谜底用别解使“所”字变义,成为“不知道处所之言”, 哪样的处所?未能顾及。虽然“酒家”亦是一种所在,是小概念,用来扣入谜底的大概念 “所”,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那个“酒”字在面句中太重要了,扣底时重要字眼未 予扣入,这使人有意未尽,味难出之憾。 例3 六月天兵征腐恶(猜物理名词) 伏打 评释:阴历四、五、六月是夏季,也称三伏,统称为“伏”,六月是末伏,以谜面的 “六月”扣谜底的“伏”是不错的,“征”扣“打”属变换说法,也行。但统观全谜,谜 面的意思厚重,谜底显得单薄,“伏”里“打”的是什么?是“天兵”打“腐恶”?还是 “腐恶”打“天兵”?谜底因对谜面“扣意未尽”,所以说得不清不楚。 例4 死有泰山鸿毛之别(猜物理名词) 比重 评释:汉代太史公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所以 “泰山鸿毛”成了衡量人死的意义大小的名言,谜面表达的就是这一回事,谜底只轻描淡 写地说“比重”,无论是词义或语意,都是不足的,要说用“比重”可笼面,那还不是可 射“比轻”吗?对不起,物理名词井无“比轻”,虽无比轻,亦非比重能尽“衬出谜面含 意”,我们是不是可以取也是物理名词的“绝缘”(缘作原故解)来与比重搭配,以求稍 满“面”意呢? 例5 妄在深宫哪得知(猜外国科学家) 居里夫人 评释:古时丈夫称“外子”,作为夫人的相应地就称“内子”这是由于社会分工,还 加上些男尊女卑的因素而决定的。作为帝王的姬妾,更是幽居深宫,“君王城头树降旗” 那就无怪“妾在深宫哪得知”了。但谜面“妾在深宫”就足以尽扣“居里夫人”,“哪得 知”在谜底就不得而知了。制谜有谜面自我抵销的方法,本谜面或可借“哪得知”将自个 儿排除出去,但这毕竟是不足为法的手段,这样在谜面随意自抵,或使猜谜者无所适从, 或使鉴赏者疑神疑鬼。到头来亦难免落入徐枕亚先生以为的“谜面用成句,底虽稍泛,亦 可看过”的窠臼,自甘以“扣意未尽”来敷衍你自个儿选定的谜材。 例6 炎黄子孙共商统一大业(猜近代人名)[卷帘格]谭嗣同 评释: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起源的两大体系,炎黄并举来作为我们后辈子 孙同嗣共宗的代称。谜底按格读作“同嗣谭”(谭即谈),我们既是同嗣,可谈者多矣! 而谜面要求我们谈“统一大业”,谜作者本来是尽可畅所欲言的。谜底只反映谜面的一半 ,时事宣传入谜变成空套,这对谜作本身是非徒无益,反而害之的。 例7 忽见陌头杨柳色(猜电视演员名) 田星 评释:“陌”是田间小路,“陌头”指的是田头,也泛指“田”,“柳”是星宿名, 廿八宿中的“柳宿”,指“星”。释完此谜,可能有人会学那买椟还珠的故事,直将这“ 忽见……杨……色”退还给作者的。 例8 绿叶成荫子满枝(猜字一) 李 评释:合肥吴仁泰先生说:“字谜底材单薄,内涵不丰,回旋余地窄,不易兴波澜。 但字谜并非都是拼拼拆拆,毫无谜味的。”举在上面的这个字谜,只用“木”部暗代谜面 的“枝”,“子”部是明用的,把本来就单薄的字谜,弄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连制作字 谜起码的拼拼拆拆都没有,而忍使谜面抛荒过半。如果说此谜用的是大拢意的制法,以“ 木”结“子”来扣面,不作独字扣释,那么“子”部就太过显露了,别人家还可能猜出“ 棵”、“夥”等字来。同类的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猜字一)夭,谜面的“家、老、回 ”也是毫无着落,这回连大拢意也说不上,“扣意未尽”是无疑的。我们制作字谜,应思 如何从吴先生所说的“内涵不丰,回旋余地窄”的先天缺陷中去力兴波澜,以成句制作学 谜更须注意全谜面意思的替贴,从而去寻得那失之即“毫无”的“谜味”来。 例9 杨志卖刀(猜市招) 让利销售 评释:“杨志卖刀”是《水浒传》中一个颇为脍炙人口的情节,其时那青面兽落魄到 必须将锋利得吹毛立断,削铁如泥,杀人不见血的心爱的宝刀出让于人,说白直些就是卖 掉它,偏偏遇上无赖牛二,要闹得他非真的“让利”不可。用“杨志卖刀”来猜“让利销 售”是确有那么回事的扣法,底也有所别解。但倘使谜底离开杨志另求匹配,则你卖刀, 我卖刀,无一不可扣合,倒不如干脆用“卖刀”挂面来得干净,省得拖泥带水。以人名挂 面使人想到人物本事,谜底理该有所照应,照应不周,徒使题面抛荒。 例10 淡(猜电影名)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评释:上面各例均属“谜面抛荒”而引起的“扣意未尽”。本例则属“底义剩余”, 以一个“淡”字为面,拆开来充其量是“水、火火”,有火则有焰,这应该是说得通的, 而“水”和“炎”各占字的一半也是明摆着的,但面上的“水”是大概念,怎能说就是海 的水呢?面底对照、底义剩余,谜面未能尽笼底义的毛病也是明摆着的。 例11 兰溪(猜七言唐诗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 评释:这也是个“底义剩余”的谜例,例子选自《谜林·名家谜序》。“兰溪”是个 地名,但也可直作有兰生长的山溪来理解,因为谜底的“幽草涧边生”就正是这么回事, 而浙江的兰溪市也因兰阴山多兰蕙而得名。“幽兰在空谷,本自无人识”,所以古人以“ 幽草”为兰的雅称。谜面如作地名别解扣底,则微可脱却浅直之嫌,但谜底的“独怜”二 字却成鹘突多余的字眼。 “扣意未尽”的毛病,说到底,大多原自于谜作者取底寻面之时,对底意认识不足, 取面时态度又不严谨,满足于取便泛扣所致。特别是以成句配面,如果如徐枕亚先生所说 的“我就古人”,那这毛病就很难避免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looner
  16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谜社小混混
等级:榜眼 帖子:472 积分:2259 威望:0 精华:10 注册:2002/11/2 15:49: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0:39:10

15.神气不即 灯谜的扣合,讲究浑成,这“浑成”应是包括面底字义、词意、神气各方面的吻合无 间,字义词意的弊病我们已讨论过了,这些是有形可辨的问题,而灯谜的“神气”,那是 附于这些形体以外的玄妙的东西,很难触及,论述起来是困难的。论述虽难,但这神气却 是古今灯谜作者所致力追求的,所谓“得之愈难,求之愈力”是也!前人制谜虽大力主张 “浑成大方,无一字无着落,确是正派。”但也注重笼意成谜,以为“浑写大意,笼括得 住,尚不失为佳制”(以上引自周效璘《慧观室谜话》)。这里所说的“浑写大意”就是 我们常说的“大拢意”,大拢意的谜作,首重传神扣合,传神扣合的谜作,较之面底字词 板板相扣,来得更为有味。所以很多人制谜愿从拢意传神入手,执着追求那谜外的神气, 而所追求到的应是《邃汉斋谜话》作者薛凤昌所说的“表里并不拘拘于配合,而自然有情 趣者。”才好。不然,表里既扣合不紧,又未能传得其神,因之亦失去了那自然的情趣, 这样的虚拢大意的谜作,就成了“神气不即”的病谜。 “神气”既是玄妙的东西,那么“神气不即”就难以辨别,所以试用比较的方法, 以期或能触摸到点什么来。 例1 桃花潭水深千尺(猜成语) 无与伦比 评释:有人指出此谜“神气不足”,理由是谜底未能说明究竟要“比”什么。谜面也 未能预作提示,底面对扣意思未能互相补益,扣合脱节,使整个谜形断气断,神采黯然。 这意见是对灯谜“大拢意”法门在章旨体裁上的运用缺乏深入的认识而产生的。这谜应该 说是章旨拢意较为成功的一个,是形断气连而颇具神采的。谜面出自李白的“李白乘舟将 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是用拟景托情的笔法 ,以眼前的潭水来比喻汪伦的情谊。诗的后两句分开来看,前者是纯写景,但那景是由情 而发,也因而引出后者的情,两句诗是不可分割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很可用来说明这个微妙之处。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挂面,人们马上就能联 想到下一句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经过猜者的“心理换读”,诗中吟咏的对象“伦”就 很显现了,“无与比”正是从谜面本句写景触发而作出的联想,这一“比”就系紧了诗句 章旨的神气,“比”什么,就是以水的深比人的情,有谜若此也就够了!这大概就是古今 谜人见此底、想此诗、取此面而导致多次撞车的原因吧!如嫌其未能形气均连,而欲补足 ,使成“一往情深、无与伦比”,变空灵为淤满,那倒是续貂之举。 例2 零丁洋里叹零丁(猜新词语) 文山会海 评释:这谜也有人以为“切谜不及义”,因除面句是文天祥(字文山)所作,可切“ 文山”,还有“洋”可扣“海”外,谜面无“会”之义。也就是说此谜扣合上未能制服谜 底特别跳跃的“会”字,一字笼扣未着,全谜神气不接,徒具成句吓人外形。评谜如此, 同样也是对拢意谜法(还有成句)认识有偏所致,此谜正因为用的是“浑写大意”的传神 作法,不拘拘于表里配合,看起来就有些形断气断,若能深究一下,不凭意气,是不致下 此结论的。谜面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是很易触景生情的,而感情又往往左右人对景 物的印象,如果其时文丞相正春风得意,他的诗可能是“零丁洋里何零丁”,偏偏此时是 心境不佳,又偏偏经过这名字令人伤感的“零丁洋”,所以不由得他叹起零丁来,但是“ 何零丁”也好,“叹零丁”也行,文山若不“会”逢零丁洋,就很不可能有“零丁”之“ 叹”,这叫做人与景会,情与景合。这样理解,“文山会海”只是谜面神情的传递,即便 “文山”也不假外求,那“叹零丁”的零丁就是诗人自己,不必转出谜外寻其作者入谜的 。谜是一般的谜,但肯定不会切义不着而造成“神气不即”的,它的不大佳处,不在这里 ,但与题无关,故不及。 辨别了二则形断气连的拢意传神例子,下面来分释“神气不即”的具体谜作,初学者 会因有所对比,而易于领会。 例3 铜雀春深锁二乔(猜成语) 英雄难过美人关 评释:吴江风曾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射“英雄难过美人关”,用 的是类乎诗钟分咏的谜法,将谜底分成“英雄难过/美人关”二节,各扣面上一句,堪称 会意佳作。因面句出自杜牧的《赤壁怀古》,这两句是有因果关系的,是说当年赤壁大战 ,若不是天公作美,刮起东风,使周瑜火攻得逞。那么曹军一举渡江,东吴国破,周瑜再 英雄亦难保家室,大小二乔就要变成曹操铜雀台中的“分香卖履人”了。谜底笼面,可谓 密不透风,真是字字有着落,及后,见有如举例此作,只用其下句,用的是不拘拘于扣字 的章旨拢意之法,但这谜经少去面上一句,扣合起来就有“神气不即”之嫌。因这两句, 上句是因,下句是果,以结果挂面,充其量就只能扣紧“美人关”而已。没了面的上句, 那“英雄难过”就成了无源之水。这个遗憾,是作者对大拢章旨谜法掌握不稔而造成的纰 漏,其实,如欲变二句为面纯会意的手法为拢意章旨,无如用其上句,以因由挂面,既能 从本句会意出“英雄难过”,又能推论到它的后果“美人关”。这么一来气脉顺畅,自能 神采飞扬。此谜三变其面,可见运法当否,对谜的神气断即,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举例 这谜形连实断,通过比较,似可昭然, 州林智宏先生所说的“底面相扣,应神完气足, 不要气若游丝。”就是从欣赏角度来要求大拢意的此类谜作的。 例4 借问梅花何处落(猜画家名) 关山月 评释:这是我初学谜时猜到的一条谜,我们这里猜谜重解释,猜中了还要说说理由, 其时我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意来解这谜,说说亦觉不妥,谜主人 却朗朗念出明高启《塞上听吹笛》诗来,说是句出此诗,谜从章旨拢意而来。这诗是“雪 净胡天牧马还,月明 笛戍楼闲,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谜用倒数第二句 ,策问为面,欲从整首诗中去求答案,谜底“关山月”三字不难找到,但它们在各自的句 子里起作用,而未必互相关连,解释起来是极为牵强的,因之成谜也神气十分涣散,收拢 不来,这是形断气断,乃大拢意谜作中之下下者。 例5 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不再来(猜化学名词) 游离 评释:谜面是旧小说的套语,大概是元代杂剧里出来的,曾见刘大白《白屋说诗》中 考证此句之异同,指出有一处其下句“我老先生摇头摆脑不再来”,是传刻人的胡乱添加 ,这么一来,那“鲤鱼脱却金钩去”的形态为之丧失,云云。可知此两句是以描述形态见 称的,现只用来扣“游离”,真可惜了谜面的描形绘状,谜底未能予以传神写照,使扣合 简单,趣味淡薄。若能从面句的神气着眼,在谜底的选择上下功夫,(制谜因面得底也是 常有的事,只要扣合有神,不必以寻谜责难。)扣以亦是化学名词的“游离态”,即拢其 意亦传其神,当无“神气不即”之憾,何乐而不为? 例6 水面轻风生细鳞(猜物理名词) 气浪 评释:空气的流动而成风,这是物理知识;风过水面而起浪,那属自然形象。此谜用 科学知识拟面扣底,倒是切合,但很平淡。因为他所采用的谜面意境优美,文采流溢,扣 以此谜,似有一股灵气郁结难伸,以底对面,神黯而气短。这个谜,较之兰州马啸天先生 也用此面而射“薄一波”,其神气衔接,差距真不可以道里计也。 “神气不即”是大拢意成谜的“败笔”,特别是以成句为面而又借助章旨扣合的, 对其相关句子的内在关系不明确,随便使之前后扣释,势必犯此弊病。但只要我们明白此 理,顺神理气,又不只是存心吓人,虽成句作面,也肯定不会切谜均不及义,故尽可放心 使用,努力去追求那谜外的神气。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QQ糖
  17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进士 帖子:223 积分:76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2/6 0:24: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9 23:09:56

面对looner君提供的这一道大餐食指大动中……………… 真的很发愁什么时候能完全消化掉哦 谢谢looner老师了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西西弗斯
  18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生员 帖子:25 积分:138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2/3 12:33:33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10 0:44:10

这么好个东东,也不早点抖落出来。 拷下来,待慢慢看看。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QQ糖
  19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进士 帖子:223 积分:76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3/2/6 0:24: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03/2/17 21:11:28

以下是引用looner在2003-2-9 20:32:11的发言: 7.用典错误 例5 倚杖候荆扉(猜电影名四) 母亲 等 儿子 归宿 评释:谜底串连四个电影名,读来口顺情真,可见作者觅底苦心。谜面出自王维《 渭川田家》诗;“斜阳照圩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古时称四 郊以外为“野”,称在“野”的农民为“野人”,诗中的“野老”大概就是“老农”, 一般应指男性,从这诗另外的“农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二句也可互证。谜底却以“ 母亲”为主角,真使人莫明其妙!粗看好似作者认定既与农“夫”语依依的必然是这夫 的妇,但又未必见识低下至此!再仔细的审视他所取来作谜面的这一句,似乎是“倚门 倚闾”的引申,“倚门倚闾”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 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汝)暮 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大意是说:儿子早上出去,日晏未归,我在家门口等着 。儿子晚上出去,到夜未回,我会到村口去望着。因此“倚门倚闾”成了母亲盼儿心切 的典实,若以这句挂面,来扣“母亲等儿子归宿”,就是“糙米凑空臼”刚刚好。但却 无端用了王维的诗句,将个野老当母亲,真是“飞去的帽子被白拿去用——张冠李戴” 了。
记得以前学生曾凑面“高堂垂泪倚柴扉”打几个谜底“相思子 、接不归”什么的 原来这里现成的有谜面“倚门倚闾”哦……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
总数 19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