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游子吟论坛  (http://www.youziyin.com/bbs/index.asp)
--  谜艺无涯  (http://www.youziyin.com/bbs/list.asp?boardid=18)
----  谜贵求新出新  (http://www.youziy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18&id=8441)

--  作者:姑苏客
--  发布时间:2008/4/7 23:39:34
--  谜贵求新出新

谜贵求新出新

谜之求新出新,撇开成谜手法不论,我理解其要旨在于:本体底材改造后的二层意,以及表述二层意的喻体意象要不雷同于前人,不落俗套。

如“朱副司令”射称谓“红小鬼”,红小鬼作为底材,通过别解,小鬼被谜人挖掘出了扑克牌中副司令的二层意(扑克牌中的正副司令也俗称为大鬼、小鬼)。成谜,朱副司令和红小鬼回互其辞之间,其新何须赘言。这类谜过目不忘,就在于它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素材中,挖掘出了我们未能发现的新谜意,一旦识之,恍然大悟,便难以释怀。

又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射象棋术语“一将一捉一还捉”,谜人通过对底材二层意的挖掘,旧貌变新颜,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明了的白描画:一只螳螂在捉一只蝉,一只黄雀还在后面欲捉那螳螂。这条谜,新在选底独具慧眼,配面出人意料,属于那种可遇不可求之类的谜作;“红小鬼”则出新在词语的别解上。词语的二层意出新,我以为,只要勤于辐射性的思考,便会有所收获。就如日前与王麟先生谈及雨、雪、世界等扣天下,总觉得太俗,先生即发联想:空降、日落便可脱俗出新。相较于个别词语,底面整体的求新出新就较难把握一些,所要下的功夫也就要求更大。象“黄雀”这条谜,如果积累不厚,功夫不深,即便遇到,恐也难以求之。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个别词语的二层意虽然沿用俗套,但它们有机地糅合在谜作中仍见新意,如“卫视”射五唐“孤帆天际看”。孤帆象形卫字的上半部,扣合平凡;天际指示为一,视看同义,也一般。然而它们有机地糅合在底面整体之中,一表述现代通讯设施,一折射古代诗词意境,形成了强烈的时空反差。谜作如此,我以为,仍不失变通求新之道。

再如“双双爱上乌蒙山”射传统名吃“四喜丸子”,它化用了毛泽东的诗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之意,乌蒙山转义出(泥)丸子。此谜虽感生涩,但它对底材二层意挖掘之新,不能不令人击节。以此谜为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谜作只要出新,即便略有微瑕,也比人云亦云的扣合完善之作来的要好!谜作的扣合完善是个技术问题,假以时日,自可通达;而谜作的求新出新,则是个主观能动问题。落俗一旦形成惰性,欲改何其难矣。

谜作追求出新,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象那种忙不迭地套用别人的新思路,把小鬼套成大鬼,把副司令套成正司令之类的谜作,不仅不能和求新出新相提并论,说难听点,其实是剽窃。为谜,如此作法除了贻人笑柄,就是害己,别的能得到什么呢?

简而言之,出新,谜才具有生命力;欲出新必求新,求新不疲,谜人于谜艺上才不会短命。

 

                                           注:文中例谜皆为李功平先生所作。

                                           (原载台湾《高县谜会通讯》第二十二期,略有删节,修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7 23:46:14编辑过]

--  作者:壁虎
--  发布时间:2008/8/15 20:32:59
--  
拜读!占个沙发!